葵丘会盟台

字号:        

文件来源:鄄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3-06-05

葵堌堆遗址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葵堌堆村北,是一处典型的堌堆型古聚落遗址。

1980年8月,菏泽地区文物普查对发现并调查了葵堌堆古遗址,经铲探调查发现遗址文化层位于地下3米以下,厚度不详。遗址南北长120米,东西宽50米,面积6000平方米,平面呈椭圆形。其上现为塔院寺建筑物,门楼东侧有石柱础一尊。铲探得到夹砂素面红陶片、泥质方格纹、粗绳纹灰陶、细绳纹灰陶、素面灰陶等标本88件,综合分析出土陶片以灰陶居多,红陶次之,泥质陶多于夹砂陶,纹饰以素面为主,绳纹次之,少量的方格纹和弦纹。从出土陶片分析,该遗址包含有龙山文化、商文化、周文化和汉文化时期的遗存。葵丘堌堆春秋时期多次作为诸侯会盟之所,该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代长,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自然人文环境

该遗址地处黄河冲积平原,鄄城县城北部,该处属黄河冲积平原,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候宜人。该处地属中朝陆台山东台背斜的西南边沿凹陷带,处于“鲁西断块”华北新断块区(一级)鲁西隆起(二级)地区。地质构造形态为第四系与上第三系基本呈水平状态覆盖。鄄城地处黄河和古济水下游,境内大部为黄河冲击平原,地形西高东低,淤洼地多集中成片,高沙地多呈带状,盐碱地多在洼地边缘。

葵堌堆遗址处季风型暖温带半湿润区,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表现为:冬长干冷,春短多旱,夏热常涝,晚秋又旱,有时伴有低温、霜冻、冰雹、大风暴雨、雷击、雨雾淞等自然灾害。年均日照时数为2534小时,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降水589.2毫米,村区域内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亦适宜种植棉花、花生、果树等经济作物。

遗址西靠黄河大堤,南临村东西大街。

葵堌堆村现有居民1260人,属原住民村庄,卢姓为主,赵陈姓次之。村东西长550米,南北长500米,以农业种植为主,架木运输贩运为副业。

历史沿革

葵堌堆遗址位于鄄城县旧城镇辖区内。

春秋时期为卫国鄄邑。西汉置鄄城县,三国时曾为鄄城王国。

隋代于鄄城置濮州。五代十国以后,鄄城一直为濮州属地。

鄄城明初隶东昌府濮州鄄城县,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鄄城县,直属濮州。

清代雍元年正八年属直隶布政司,十三年属山东布政司曹州府濮州。

中华民国改属曹濮道,中华民国二十年复建鄄城县,1936年并于濮县,隶属聊城专署。

抗日战争时期属鄄城县适北口区,解放战争时期属巨菏县二区。

1940年3月至1956年,旧城一直为鄄城县六区,1957年改为旧城乡,1958年成立旧城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名旧城镇至2020年。

葵堌堆遗址古称葵丘,亦称会台。《濮州志·古迹考》载:会台在州东南二十五里。”春秋鲁庄公十四年冬,“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伯于鄄”,春秋鲁庄公十五年春,“齐侯、宋公、陈侯、郑伯会于鄄”,鲁僖公九年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公、陈侯、宋子、卫侯、郑伯、徐男、曹伯于葵丘。”以上三次大规模的会盟活动都在此举行,会台之名由此而来。因黄河河患淤积,葵堌堆遗址湮灭于地下。

1980年8月30日,菏泽市文物普查队经铲探调查发现该遗址。

2014年6月,鄄城县人民政府公布葵堌堆遗址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保护组织,划定了保护范围。

2014年12月,葵堌堆古遗址被菏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6月,葵堌堆古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价值评估

葵堌堆遗址是我县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是鄄城上古时期文明的见证。该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代长,虽然深埋于地下,但其文化层得到最好的保护。对地处沿黄特厚淤积带的鄄城来说,能发现自龙山文化至汉代的古文化遗址,是十分难得的。葵丘堌堆春秋时期多次作为诸侯会盟之所,为之增添了更加浓厚的文化内涵,对鲁西南堌堆文化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