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耕历山古遗址

字号:        

文件来源:鄄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3-06-05

历山古遗址是上古舜帝诞生之地和躬耕之所。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闫什镇历山庙村西,南临东西村街,西为舜庙建筑群。1980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并确定该遗址,当时遗址地表可采集遗物的范围东西45米,南北77米,总面积3465平方米。地表采集遗物主要有陶片、人骨、木炭、蚌片、烧土块和金属冶炼渣。陶片以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纹饰以绳纹为最多,方格纹、篮纹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此外还有少量的磨光黑陶。从部分可以看出器形的陶片分析,主要有鬲、罐、盆、杯、瓦等。经铲探得知:文化层堆积3.7米,地表向下1米为扰乱层,1---2米灰褐土,为汉至商代文化层;2---4.7米灰黑土,为龙山文化层,包含物有陶片、人骨、木炭、烧土块、及金属冶炼渣等。可以看出器型的有:细泥黑陶筒形杯、夹细砂灰陶鬲、泥质灰陶敞口罐等陶片,分属于山东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和汉文化遗物。

历山的文献记载:

关于历山,历代史籍中均有记载。《墨子•尚贤》说:“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

《史记·五帝本纪》谓“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

周显王年间,孟子往卫至历山,见旧迹而欲田之。这是古代名人亲到历山寻古的最早记载。

《史记正义》曰:“濮州雷泽县有历山、舜井,又有姚墟,云舜生处也。”

郑玄《注》曰:“历山在河东,今有舜井。”皇甫谧曰:“今济阴历山是也,于雷泽相比。”

至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对历山的表述更加细致形象。“雷泽西南十里许,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

南宋罗泌有《历山考》曰:“历山有四,一河中,二齐之历山,三冀州,四濮之雷泽。耕渔必不相远,即此为是。”

《元史·和尚传》:“子千家奴。延祐五年致仕,退居濮上,筑先圣宴居祠堂于历山之下。聚书万卷,延名师教其乡里子弟,出私田百亩以给养之。有司以闻,赐额历山书院。”

至清孙星衍《岱南阁集·历山虞帝庙碑铭》载:“山高平地止二丈许,或言石为土掩,上有虞帝庙。”

《大清一统志》“曹州府历山篇”载:“在濮州东南七十里,接菏泽县界。”

清末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山考》将濮州历山列入“古有今无之山”,称“是元时兹山尚在。今其地名历山庙,莽平无拳石,而雷泽即涸无勺水。陵谷变迁,于兹为信。”

明《濮州志》载:“历山在州东南七十里,即虞舜躬耕之处,有舜庙。” 

历山的文物遗存:

司马迁说:“天下明德,皆从舜帝始。”历代统治者对帝舜极为推崇,舜不仅是“尧天舜日”的重要代表,更是德孝文化的最早践行者。历山舜庙建于春秋时期,地面以上已不见遗迹。自汉以后,历代官吏为其修庙朝拜者更多。南朝宋颜延之有《祭虞帝文》,北魏温子升有《虞帝庙碑铭》。元张须著《舜祠记》并刻碑立于舜庙,该碑现仍立在历山古遗址之上,碑文曰:“须来游于鄄,知帝庙在雷泽之北,瓠河所经是为姚墟,亟往拜焉。”《帝王世纪》、《竹书纪年》等史籍均记载舜生于姚墟,故姓姚。综合文献记载和文物资料考证,以今历山古遗址为坐标,姚墟在雷泽西南,西邻瓠子河,历山脚下。今舜耕历山遗址位置与历代史籍的记载完全相符,鄄城不仅有舜耕历山古遗址,更是帝舜之故里。

历代所修舜庙,因黄河河患或人为破坏,庙堂建筑损失殆尽。如今历山舜庙得以重修,著名学者季羡林题“历山虞帝庙”匾额悬于山门,国家图书馆馆长、哲学大师任继愈题“舜耕历山古遗址”已刻巨石于庙中。

历山为鄄城县古代四座土山之一,该遗址距地表较浅,文化层较厚,遗物丰富,延续时代较长。历山古遗址发现于1980年9月全省文物普查中。1982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历山古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了保护标志。

历山的考古勘探工作:

2014年4月,为编制历山古遗址保护方案,菏泽市曹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历山古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勘探前绘制勘探区域平面图,在勘探中,做到孔孔编号、现场报记。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判断该探孔反馈的钻探信息,并及时标注在图纸资料中。本次考古勘探中心地理坐标北纬35°26′40.83″东经115°17′22.64″。通过这次较为系统的考古勘探,我们基本了解历山古遗址所在区域的地层堆积状况。该区域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层属淤积而成。同时,对堌堆遗址内涵有了大致了解。鲁西南地区在上古时期,地势低洼,野草丛生,林木茂密。良好的自然环境,成为先民采集渔猎农耕的天然王国。但在这一时期,人们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为避水患,先民常择高而居,或通过人为活动抬高居住环境。《淮南子·齐俗训》有云:“禹之时天下大雨,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先民聚落遗址在黄河决口多次冲刷、淤积后,历经沧海桑田的巨变,方形成如今之现状。

综合本次历山古遗址勘探结果,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历山遗址地层堆积大致分为七层:

第一层:现代扰乱层:灰褐土,土质松软。厚约10-30 厘米 。杂有植物根系、塑料碎片等 。该层遍布整个遗址。

第二层:扰乱层,灰褐土,土质松软。距地表30厘米。厚约140厘米。杂有草木灰、红烧土颗粒、石灰粒等 。该层仅限于遗址中北部。出土物有瓷片、瓦片、素面、绳纹灰陶片等。时代当为明清时代。

第三层:灰褐於土,土质结构较紧密。距地表170-230厘米,厚约5-10 厘米 。杂有草木灰、红烧土颗粒、灰陶颗粒、石灰粒等 。该层仅限于遗址东部、南部。

该层是一活动面。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70米、南北长80米。在东边探出长约1米的残垣,青砖铺筑,宽约30厘米。可能是重修的“虞帝庙”的院落遗址,时代应为元代。而在遗址的西北角,发现距离院址约20米有一长宽均为6米的范围,距地表300-400厘米,填土为花土,下有青砖和石头,因水位较高(距地表200厘米),是否是墓葬或者石碑群,不能判定。

第四层:灰褐土,土质松软。夹杂红烧土颗粒、草木灰、黑土块等。距地表约140厘米,厚约100-120厘米。该层仅限于遗址中北部。出土绳纹灰陶罐片、布纹瓦片。时代当为汉代。

第五层:灰褐土,土质松软。夹杂红烧土颗粒、草木灰、大量的黄土快等。距地表250-300厘米,厚约130厘米。该层仅限于遗址中北部。绳纹灰陶片、素面灰陶片。时代当为战国。

第六层:黄褐土,土质松软。夹杂红烧土颗粒、大量灰土块、草木灰等。距地表370厘米,厚约20厘米。该层仅限于遗址中北部。出土物中有弦纹灰陶片,时代当为周代。

第七层:浅灰土,土质结构松软,夹杂红烧土颗粒、大量黄土块、草木灰等。距地表约370厘米,厚约130-159厘米,该层仅限于遗址中北部。出土物中有细绳纹鬲片,时代当为早商-岳石。

第八层:黄褐沙土,土质结构松软,较纯。距地表约500厘米。在勘探过程中,因历山古遗址地下水位较高,文化层第⑧层未能全部探穿。探及深度600-700厘米。探孔出一薄素面灰罐陶片,时代当为龙山。由于地下水位较高,给勘探带来极大困难,文化层第八层未能探穿,未到达生土层,因此不排除历山古遗址地下存在更早考古学文化层的可能。

2019年3月,报经山东省文物局批准,鄄城县在历山古遗址开展了大范围的考古勘探工作。在历山地下发现了南北550米,东西320米,总面积约17万多平方米的龙山文化遗址,这是迄今为止菏泽境内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龙山文化遗址。也为史记中关于舜所居“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说找到了科学的考古资料证据。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