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1726MB2865905E/2024-00711 分  类: 建议提案办理总体情况
发布机构: 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成文日期: 2024 年 01 月 17 日
标  题: 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2023年度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总体情况 发布日期: 2024 年 01 月 17 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内容概述: 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2023年度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总体情况
  • 索 引 号:11371726MB2865905E/2024-00711
  • 分  类:建议提案办理总体情况
  • 发布机构: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 标  题: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2023年度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总体情况
  • 成文日期:2024 年 01 月 17 日
  • 发布日期:2024 年 01 月 17 日
  • 内容概述: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2023年度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总体情况

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2023年度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总体情况

字号:        

浏览量:    

今年,我局共承办县人大代表建议0件、县政协提案11件。针对代表、委员们提出的建议及提案,我局非常重视,主要负责人亲自参与、把关,现场勘察,及时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研究解决措施和方案,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和具体承办人员,按规定做好记录和登记备案,保证办理质量和工作实效。现将我局2023年度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情况介绍如下:

县政协提案:

一、对县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1102035号提案(对培育我县“农业+乡村旅游”产业、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建议的答复)的答复

闫相卿代表:您提出的关于《针对我县培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提出相关建议》的提案已收悉,为此,现答复如下:旅游发展工作:

一是指导郑营镇冯庄村冯广强积极参加市局策划的“文化旅游能人”评选工作,指导各乡镇积极参与菏泽市文旅局举办的“十佳乡村旅游点”评选工作,葵堌堆和王堂村通过评审,被评为“菏泽市十佳乡村旅游点”。二是我县依托省发展改革委开展的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开展的美丽村居、省农业农村厅开展的美丽乡村以及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的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创建为基础,申报了景区化培育村庄。其中王堂村、葵堌堆村在2021年底通过省级专家验收。三是在美丽乡村的基础上,重点策划一批条件较好的具有文化旅游特色资源的村庄,重点向精品采摘园、特色民宿靠拢,提高资产资源使用效率。四是各项产业项目进展情况:鄄城县市民中心项目(正在装修阶段);宇憩乐樱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项目(宇憩乐樱资产评估已完成);鄄城县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目前已完成休闲广场建设);孙膑旅游城二期工程(目前正在积极招商中);鄄城县冯庄生态园项目(完成了园内网红打卡地建设)。下一步,全县乡村旅游产业将继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旅游综合接待功能,同时加强旅游宣传促销,以“湖上人家”、“黄河人家”品牌为引领,依托“名胜古迹为主体、历史文化为内涵、民俗文化为映衬”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结合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打造以兵圣军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军事文化旅游综合体、以帝尧陵为中心的尧陵文化旅游综合体、以雷泽湖为中心的祖源文化旅游综合体、构筑沙河生态、金堤绿色长廊、105华里黄河风情三条黄金旅游廊道,重点实施孙膑旅游城、帝尧陵、历山雷泽湖、刘邓大军渡河纪念馆、沙河湿地公园等旅游项目建设,逐步形成“鄄城一日游”,甚至二日游旅游线路,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产业。

二、对县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1102030号提案(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扩大文艺人才队伍的建议)的答复

申燕委员,你们的提案已收悉,对我县目前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客观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建议,对于加强我县的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局将在以后的工作落实中认真加以采纳并逐步完善。现将答复如下:

一、加强对各镇街文化站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辅导,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另外积极提供和寻找向其他文化建设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参观学习的机会,不断开拓人员眼界,更好地为我县的文化事业提供帮助;筹集资金逐渐完善各镇街文化站公共文化设施,适当配备一些乐器及服装道具等,供群众使用,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尽可能的多开展一些各类别的文艺活动和比赛,在全县选拔专业好、有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充实到我县的文艺队伍当中,从而带领更多的文艺爱好者不断加入,还要督促各镇街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由点到面的带动我县文化事业逐步发展。

三、对县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1102138号提案(关于防止农村传统文化发展滞后的建议)的答复

周朝红委员,您提出的《关于防止农村传统文化发展滞后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发展现状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县级层面:做好新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工作,发挥好县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服务职能,目前,两馆部分场所已布置完成,基本实现免费对外开放功能。乡镇(街道)层面:按照国家标准,依托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深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建设,为17个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分馆配送图书133000册、书架260组、制度标牌等其他办公设施若干件,2022年新建农家书屋15个。村级层面:做好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内部设施配备工作,为390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了办公桌椅;深入推进文化扶贫,完善提升了40个村级农家书屋、46个省重点贫困村农家书屋,配送图书140580册、书橱298组。

(二)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1、连续多年举办了“鄄城县全民健身运动会”、“鄄城县农村文化艺术节”、“鄄城县少儿才艺大奖赛”、“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鄄城县乡村秧歌舞、广场舞大赛”“鄄城县曲艺汇演”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品牌文化活动。2、文艺创作繁荣,艺术精品频出。每年组织动员作家、艺术家开展文艺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文艺作品。新编制了《我们的纪检人》、《爱在人间》等戏剧作品,新录制了《强军路上有你有我》等声乐作品,新创排了《人杰地灵俺家乡》、《丧葬改革谱新篇》、《厉害了,俺的家园》、《李大年蒸馒头》、《高歌新时代》等曲艺作品。其中戏剧《爱在人间》和歌曲《强军路上有你有我》分别在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三等奖。疫情期间创新开展线上书画展、线上阅读等活动,并开启线上《鄄城非遗文化展》,让市民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非遗文化;以及创作了坠子《疫情反复要防范》、山东琴书《赞一赞咱们的防疫员》、山东琴书《几根长头发》、舞蹈《担经新颂》、坠子书《三个女人一台戏》等文艺作品,累计创作主题歌曲、山东快书、坠子书等抗疫文艺作品百余余首(幅),用文艺作品传递爱,充分发挥在抗击疫情阻击战中的“轻骑兵”作用。3、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阵地作用,截至目前,县公共图书馆藏书共75513册,接待读者78521人次,办理图书卡5303张,借阅量43933册;每周六上午举办以“诵读国学经典 继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国学经典诵读班——周末公益传统文化活动,授课讲师、授课场地及配套设备等全免费服务;在每年的“世界读书月”积极举办“鄄城县读书朗诵大赛”,参加选手400余名,经过专家评委的评定,每届大赛各产生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赛后将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全市复赛,复赛晋级的优秀选手被推荐参加全省读书朗诵大赛决赛,举办此活动的目的是共诵经典聆听书韵,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实际行动促进全民阅读;每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举行学雷锋图书流动志愿服务活动,活动期间,工作人员携带各类图书,为群众提供流动阅览服务,并在现场设置了临时办理图书借阅证服务。4、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每年扎实开展送戏下乡、公益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至今完成“送戏下乡”4900余场次,“送电影下乡”30000余场次,送曲艺下乡100余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三)不断壮大文艺人才队伍。为更好的带动农村文艺队伍的成立和发展,我们通过集中授课的方式,累计为农村培训文艺骨干5300余人次,免费为成立的文艺队发放演出服装18000余套、锣鼓家什600余套、移动音箱700余台,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都成立有自己的文艺团队,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力度不断增强。1、目前,县域内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3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现有一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中国鲁锦博物馆,展馆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展线长度300米,目前馆藏各类文物5466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9件,三级文物32件,每年接待参观人数7万人以上。2017年以来,积极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红色革命文物3处。2、2017年以来,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800余万元,在全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2023年,在全市率先推行田野文物保护巡查公益岗,为全县31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点(其中革命文物点22处)聘任了66名保护人员,通过文物安全巡查业务培训后上岗工作,极大的增强了田野文物的保护力度。制定了《鄄城县田野文物巡查工作方案》,组建文物保护巡查队伍,并定期对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开展了历山古遗址和司马桥碑的考古勘探、北王召村苏氏宗祠维修保护工程、刘氏家族墓地文物保护工程、苏老家苏恩墓等文物保护工程,使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为我县增加了文旅融合发展的优质人文资源。馆藏文物方面对部分文物自入藏时即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残缺、微生物侵蚀等病害的情况, 编制了《鄄城县中国鲁锦博物馆馆藏古籍保护修复方案》,有效的加强了文物病害的防治,改善馆藏文物的保存状态,使得古籍文物得到有效的保存。建成了乡村历史文物、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展示利用场馆10处。3、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2019年成功举办了“尧的传说”研讨会;开展了尧陵尧帝和历山舜帝祭祀活动;疫情期间编写了《古鄄撷珍》系列历史文化资源宣传文章;申报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旧城渡口、鄄南战役旧址等四处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山东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协助市委宣传部编辑拍摄5处红色文物资源进入《红色基因图谱》;调研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鲁西银行旧址、民主民生运动旧址、江苏坝保卫战旧址等一批革命文物;积极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全县207个学校送去了传统文化展板828块。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优化基层服务,持续推进县图书馆开放利用。一是继续深入推进免费开放政策;二是加强馆际交流会作,打造文化服务品牌;三是坚持充分利用节假日,在我县开展相关活动;四是坚持通过“读者留言板、读者信箱”等形式收集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提高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水平;五是计划新建城乡书房1处、示范农家书屋3处,助推我县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多适合阅读的公益场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发挥各类文化场馆阵地作用,举办阅读推广、公益讲座、艺术精品展览等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公益文化活动。持续开展好农村文化艺术节、冬春文化惠民季、广场舞大赛等文化品牌活动。开展群众文化作品创作活动。继续开展“五个大家”系列活动,让文化活动植根群众,服务群众。力争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行政村全覆盖,全年送公益电影下乡不少于4608场。

(三)加强文物保护和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定期开展全县文物安全巡查工作,实施一次全县不可移动点普查(290处),两次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巡查(37处),四次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巡查(16处);开展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的征集工作,为新馆展陈准备展品;积极申请国家级传承人工作。不断优化现有传承人群结构,对鲁锦织造技艺项目、砖塑项目省级以上传承人进行国家级传承人申报工作;积极开展非遗项目展演展示活动。组织我县优秀非遗项目积极参加县、市及以上各项展演展示活动,不断弘扬我县优秀非遗文化,不断扩大我县优秀非遗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

四、对县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1102062号提案(关于培养美术人才助力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的答复

张光强委员您提出的《关于培养美术人才助力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我局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我县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卷随着岁月的积淀,累积成雄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资源上的优势自然而然地孕育了无数文化精英,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县文化人才外流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县内的优秀文化人才纷纷走出鄄城,赴外省谋发展,送出去培养的文化人才也大多留在经济发达地区,致使我县文化领域出现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局面

二、下步措施(一)加大文艺行业奖励政策的力度和范围,让奖励可以惠及文艺创作、表演等相关专业,以达到留住人才、鼓励人才之目的。以我县目前的情况,急需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针对此种情况出台特殊政策,以吸引外来文化人才,留住本县文化人才,带动我县文化快速发展。(二)我局结合县文联、县书法家协会、县美术家协会每年积极征集书画作品,广泛发动全县书画爱好者参与网络书画展示活动或线下书画展活动;文化馆每年开展的少儿才艺大赛活动,选拔、储备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少儿艺术人才,不断提升少年儿童的文艺素养,充分展现青少年的才艺水平,激发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为少年儿童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艺术创作的情怀,推进我县文化产业发展。(三)通过每年的公共艺术培训班,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提升我县群众艺术素养和生活品味,积极发动全县文艺爱好者参与舞蹈、电子琴、书法、绘画等公益培训课程,进一步推进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及公益服务的职能,着力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广大文艺爱好者在家门口就能选择到自己喜欢的艺术门类,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真正成为百姓的文化阵地,群众的精神家园。(四)我局将加大举办专业培训的频率和覆盖面,提高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理论能力及实践能力,及时更新文化人员的知识储备,让工作人员都有提升、学习的机会。结合教体部门,组织个人或者集体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运用直觉、想象思维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探索表现技巧。

五、对县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1102022号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提案)的答复

肖剑委员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情况全县现乡镇17个,行政村385个、社区5个;现有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75513册,从业人员12人;县级文化馆1个,从业人员23人;镇街综合性文化站17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90个,文化广场390个;国有文艺院团1个,民营院团7个,乡土剧团、百姓戏班12个,从业人员共计456人,全年演出3093场。各级各类群众性文艺队伍412支(包括农村秧歌队、广场舞队、舞龙舞狮队、曲艺队、高跷队、腰鼓队等民间文艺演出队伍),文艺骨干780余人。

二、文化设施利用和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情况全县现有的文化馆、图书馆、镇街综合性文化站、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都较好地发挥了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功能。所有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一律对外实行免费开放;文化(馆)站除了开展培训、读书活动外,年均组织开展大型活动4次以上;连续多年举办了“鄄城县全民健身运动会”、“鄄城县农村文化艺术节”、“鄄城县少儿才艺大奖赛”、“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鄄城县乡村秧歌舞、广场舞大赛”“鄄城县曲艺汇演”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品牌文化活动。每年组织演出百场以上,参与群众达百万人次,全县基本达到城乡“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演出,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活动环境和娱乐空间。

三、完善农村文化管理机制

1.规范农村文化设施运行。一直以来,我县非常重视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工作,各类村级文化设施管理制度健全。如建设农家书屋时,就统一制发了“一个公章、两块牌子、三项制度、四个本子”,即农家书屋的标志公章、标志牌、开放时间告示牌,管理制度、阅览制度和管理员岗位职责,资产接收本、分类登记本、借阅本和读者意见本。但由于各行政村重视程度等原因,部分行政村确实存在文化设施管理运行制度不全、管理不善、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2. 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结合当前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开展农村各类文化活动,满足农村群众文化需求,丰富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要求每个乡镇每年举办“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活动不少于12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少于4次;开展文化类培训,全年不少于2次,并要求各项活动、培训等数据留影在册。同时,积极组织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送培训、送讲座等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3.完善农村文化建设考核机制。加强对乡镇的考核,确保农村文化工作落到实处。2023年,已将农村文化工作建设纳入县对乡镇的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

四、健全农村文化队伍1.加强村级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加强村级文化工作管理员培养。每年都举办村级文化工作管理员培训,提升村级文化工作管理员的队伍素质。如每年,县图书馆、县文化馆每年对农家书屋、村文艺队伍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舞蹈、美术、书法、摄影、农家书屋管理等。2.加强业余文艺团队建设。截至目前,国有文艺院团1个,民营院团7个,乡土剧团、百姓戏班12个,从业人员共计456人,全年演出3093场。各级各类群众性文艺队伍412支(包括农村秧歌队、广场舞队、舞龙舞狮队、曲艺队、高跷队、腰鼓队等民间文艺演出队伍),文艺骨干780余人。

五、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对农村公共资源的整合力度,创新模式,发挥综合功能。二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不断丰富活动方式。三是利用农村现有的各类文化设施和资源,充分发挥贴近农民、适合农村的优势,积极开展读书征文、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科技培训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和拓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整合县、乡镇演出资源,通过组织镇、村文艺调演、会演、巡演等方式,将地方特色演出和优秀节目送到农村基层,进一步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六、对县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1102047号提案(关于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县的建议)的答复

魏运荣委员首先感谢您对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爱和支持!您们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县的建议》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加强规划引领,全面推进我县文化旅游业有序开发。鄄城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祖源文化、孙膑文化、民俗文化、堌堆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中草药文化、人发文化等多重文化交相辉映,为更好推进县域内文化产业发展,我局充分认识县域内各种历史文化的重大价值,高度重视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组织专人对孙膑文化、尧舜文化等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并将其与时代结合,努力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增强县城历史文化韵味,提升县域文化品位。相继编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意见》、《鄄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鄄城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鄄城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其中鄄城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已经纳入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形成“一心、三线、四区”文化旅游发展总体格局。做好旅游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以及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文化等产业规划的衔接,将文化旅游规划纳入了《鄄城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今年,指导郑营镇冯庄村成功通过省级景区化培育村庄评审;董口镇军屯村和凤凰镇酒店张庄村被通过市级景区化培育村庄评审。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推进我县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全县现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处、AAA级旅游景区1处、省级旅游强乡镇3个、旅游特色村9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省级景区化培育村庄3个、市级景区化培育村庄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鲁锦、砖塑、商羊舞被列入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民间艺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我县旅游方面重点策划实施了鄄城县市民中心项目、鄄城县尧帝文化旅游风景区项目、鄄城县孙膑旅游城提升改造项目、鄄城县冯庄生态园项目等文化旅游项目,其中,鄄城县市民中心项目、鄄城县冯庄生态园项目正按照规划设计有序推进;鄄城县尧帝文化旅游风景区项目、鄄城县孙膑旅游城提升改造项目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工作,通过与上观文化控股(珠海)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洽谈,力争项目尽快启动。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县级层面:做好新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工作,发挥好县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服务职能,目前,两馆部分场所已布置完成,基本实现对外开放。

乡镇(街道)层面:按照国家标准,依托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深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建设,为17个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分馆配送图书133000册、书架260组、制度标牌等其他办公设施若干件。

村级层面:做好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内部设施配备工作,为390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了办公桌椅;深入推进文化扶贫,完善提升了40个村级农家书屋、46个省重点贫困村农家书屋,配送图书89400册、书橱298组。

(四)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1、连续多年举办了“鄄城县全民健身运动会”、“鄄城县农村文化艺术节”、“鄄城县少儿才艺大奖赛”、“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鄄城县乡村秧歌舞、广场舞大赛”“鄄城县曲艺汇演”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品牌文化活动。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每年扎实开展送戏下乡、公益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每年完成“送戏下乡”400余场次,“送电影下乡”4700余场次,实现行政村全覆盖。2、文艺创作繁荣,艺术精品频出。每年组织动员作家、艺术家开展文艺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文艺作品。其中戏剧《爱在人间》和歌曲《强军路上有你有我》分别在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三等奖。疫情期间累计创作主题歌曲、山东快书、坠子书等抗疫文艺作品百余余首(幅),用文艺作品传递爱,充分发挥在抗击疫情阻击战中的“轻骑兵”作用。

(五)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力度不断增强。1、目前,县域内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3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现有一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中国鲁锦博物馆,展馆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展线长度300米,目前馆藏各类文物5466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9件,三级文物32件,每年接待参观人数7万人以上。2017年以来,积极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红色革命文物3处。相继编制了《鄄城县田野文物巡查工作方案》、《鄄城县中国鲁锦博物馆馆藏古籍保护修复方案》、疫情期间编写了《古鄄撷珍》系列历史文化资源宣传文章等,并于2019年成功举办了“尧的传说”研讨会。2、2023年,创新方式成功举办鲁锦技能培训班,对全县领域鲁锦技工人员进行培训,壮大就业人群,增加传承队伍;并率先在全市推行田野文物保护巡查公益岗,为全县31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点(其中革命文物点22处)聘任了66名保护人员,通过文物安全巡查业务培训后上岗工作,极大的增强了田野文物的保护力度;利用鄄南战役无名烈士墓地和爱国自卫战争殉难烈士纪念碑两处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开展红色文化展览展示活动,展示面积达到500平方米,在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宣传上取得了显著效果。

七、对县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1102101号提案(关于发挥图书馆社会效能的提案)的答复

崔莹委员,您提出的《关于发挥图书馆社会效能的提案》已收悉,为此,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推进数字化阅读建设。积极发展数字阅读服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拓展智慧图书馆业务空间。下一步,积极争取财政经费投入、政策支撑,落实提供资金保障,合理使用经费,对经费进行合理配置,通过政府公开招标数字化设备采购,满足新时期读者对数字阅读的需求,提高图书馆现代化服务效能。不断提高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力度,构建基于多网络、多终端、全媒体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加快信息资源建设步伐,完善数字阅读平台,打造数字阅读空间,步入智慧图书馆时代。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图书馆总分馆制、城市书房建设。“十四五”期间,我馆将进一步加强总馆的引领辐射功能,在全县各镇街分别建设17处图书馆分馆,充分发挥县图书馆的龙头作用,丰富分馆和服务点的资源类型和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逐步建立起纸质资源传统借阅的丰富分馆和服务点服务模式。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管理、共建共享”的原则,采用“统一审核、统一标识、统一配置、统一监管”的模式,实施“城市书房行动计划”。2022年在翰林图书城和舜王府售楼处新建2处城市书房,不断完善县城“15分钟文化圈”,助推我县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多适合阅读的公益场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完善各种借阅方式,提升全民阅读普遍推广。下一步通过“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分级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方针,构建以县图书馆为总馆、城市书房、乡镇文化站为分馆的县域图书资源建设、流通、服务网络。形成全覆盖,均等便捷,实用高效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提高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和图书资源利用率。将来图书借阅在县总馆、分馆、城市书房之间、之间实现了图书“通借通还”和资源与信息共享,使公共图书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服务。

八、对县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1102039号提案(关于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答复

刘晓爽委员,您提出的《关于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文化和旅游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推动文化旅游繁荣发展,逐步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开展了以下工作:

1、挖掘整理黄河文化资源。调查公布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实施尧陵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和历山古遗址文物保护及环境整理工程。目前,已经进行了沿黄河一线红色文化调研工作,调查了鄄南战役旧址,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江苏坝保卫战旧址,鲁西银行旧址,纳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计划。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遗存清单已经制定,正在进行专家评审,已报县政府审核公布;同时,积极配合上级开展黄河流域文物资源调查,目前,已有13处碑刻汇总完毕并上报,红色标语汇总1处并上报,沿黄农耕文化和交通遗迹汇总5处并上报。历山古遗址文物保护工程已经发布公开招标信息,尧陵遗址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和苏恩墓地文物保护工程稳步推进,吴氏宗祠文物保护修缮方案已经通过省文旅厅批复(鲁文旅许(2022)1139号)。

2、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积极指导各乡镇推进景区化培育村庄工作。旧城镇葵堌堆村、彭楼镇王堂村、郑营镇冯庄村被评为省级景区化培育村庄;董口镇军屯村和凤凰镇酒店张庄村被评为市级景区化培育村庄;同时,大力支持旧城镇葵堌堆村、特润果品专业种植合作社开展采摘、游览于一体的农家乐项目。

3、打造黄河军事之旅精品旅游线路。整合黄河沿岸文化旅游资源,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以黄河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为方向,策划集人文历史、沿黄景观、乡村体验、户外运动于一体的文旅线路,打造黄河军事之旅精品旅游线路;串联沿黄五镇特色文旅资源,打造黄河军事之旅线路。同时,在精品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上,我局多次与市文旅局沟通,将冯庄生态园、六合社区、苏泗庄银杏林、黄河滩区迁建展览馆等景点纳入全市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我县文旅资源知名度。

4、积极实施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鄄城县市民中心项目入库山东省发改委2023年文化体验廊道重点项目库工作;指导董口镇军屯村、旧城镇六合社区制定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村建设目标和落实措施。挖掘现有资源潜能,丰富乡村游、研学游等特色文旅项目,组织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展览馆、孙膑旅游城申报省级中小学研学教育基地。指导旧城镇葵堌堆村申报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对黄河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系列宣传,提高黄河文旅资源知名度。

三、下步工作措施

1、挖掘整理黄河文化资源。 2、整合资源,开发利用。3、发展多种黄河文化旅游业态。4、加强文化交流互动。充分发挥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世界牡丹大会等交流平台作用,充分利用节会期间举办的各项活动,促进交流合作,提升文化开放度。

九、对县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1102005号提案(深挖我县黄河文化资源 促进沿黄乡镇旅游发展)的答复

仪忠冬委员您提出的《深挖我县黄河文化资源促进沿黄乡镇旅游发展》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情况

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文化和旅游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打造“文化旅游名县”为契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业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黄河、黄河故道生态旅游产业带发展,黄河、黄河故道生态旅游产业带及附近高端项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是黄河沿线生态旅游发展的如火如荼,葵丘庄园、银杏林等一批采摘及观赏性项目成为黄河沿线的耀眼明珠;二是在红色文化调研保护传承上下功夫。我局文物所先后对冀鲁豫区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江苏坝保卫战旧址、鄄南战役旧址、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旧城渡口、鲁西银行旧址等一批红色文化开展调研工作,挖掘文化内涵,展示红色精神,保护文化遗产,目前已开办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展馆两处,公布六处红色文化遗产为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是旧城镇葵堌堆村已纳入省级景区化培育村庄管理,并在2021年底被评为“菏泽市十佳乡村旅游点”,2022年被评为省级景区化培育村庄。

二、发展优势。沿黄有众多文化遗址和风物遗存:庄子钓鱼台位于临濮镇;旧城镇有春秋时期建造的诸侯会盟台,齐桓公多次在此会盟;有刘邓大军渡河处及“鄄南战役”战场遗址;有黄河滚滚、沙洲落日、飞鸟满天的黄河景观;马本斋将军纪念馆、菏泽二地委等红色遗址。附近名吃众多,比较知名的有:军屯回民十大碗、高山烧鸡、旧城辣椒面糊、杏花岗狗肉、左营绿豆丸等,这些也都是留住游客的重要要素。

三、存在问题(一)、黄河沿线缺乏合理规划,各乡镇单打独斗、部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晰,大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合力没有形成。

(二)、沿线资源粗放,开发程度低,现有景点数量少、规模小、效益差、相对分散,难以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效应,旅游淡旺季明显。

(三)、资金投入少,道路、停车场、标识系统、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四)、旅游大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市场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深层次的生态旅游及文化体验活动,游客参与度低,消费水平也不高。

四、下步打算

为加快推进我县沿黄河、黄河故道生态旅游产业带及重点项目建设,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结合目前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接下来计划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一)、认真研究国家、省投资方向、领域和重点,最大限度争取扶持沿黄河、黄河故道生态旅游产业带发展的政策性资金,完善道路、标识系统、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二)、加强与县发改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以及沿黄乡镇的沟通和协调,在产业布局、设施建设、服务配套以及政策、资金帮扶等方面共振联动,形成聚合效应,更好推进大旅游产业发展。(三)、突出乡村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增加乡村旅游项目的体验性。在乡村旅游体验项目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游客需求的差异性,吸引游客亲身参与到体验活动中去,以获得更好的游览体验,增加游客参与度,满足旅游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四)、坚持“立足菏泽、主攻周边、逐步向远程延伸”的旅游产品促销战略,把周边的郓城、菏泽,河南范县、濮阳作为主要客源地进行宣传推介,确保旅游市场逐渐发展壮大。计划在县电视台、县政府网站、鄄城旅游网等主要媒体开设旅游专栏或频道,全面介绍鄄城丰富的黄河旅游资源,同时,运用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创新开展市场营销,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十、对县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1102008号提案(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的答复

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常态化工作

(一)深入挖掘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组织专人挖掘整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截至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5项,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20项。现正筹备鄄城县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二)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展示活动。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等活动为载体,组织鲁锦、商羊舞、担经、砖塑等优秀非遗项目,在传承项目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创新表演方式、增加展演内容,赢得了国内外嘉宾得赞誉。2022年开展黄河大集系列非遗展演展示活动,“视频直播家乡年”等系列展演展示活动。结合县纪委拍摄“非遗里的清廉”专题活动;依托乡镇文化站、旅游景区开展非遗展演展示活动。(三)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一是,组织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鲁锦、商羊舞、大洪拳、坠子等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社区、旅游景区开展展演活动。二是,利用非遗研学基地、传习所平台,一方面扶持鼓励非遗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我县优秀非遗传承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参加专题培训班,进一步增强非遗传承人、工作者专业知识的积累。(四)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一是组织群众参加技术培训,鼓励更多的贫困家庭学习传统手工技艺。二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深入到重点贫困村庄,进入贫困户家庭,手把手交给他们相关的技术,吸纳贫困人群就近就业。(五)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方式。支持各类媒体推出各具特色的非遗纪录片、宣传片,其中优秀非遗项目鲁锦、砖塑、剪纸等项目,在学习强国平台进行学习宣传推广。截至目前完成鲁锦、商羊舞、砖塑项目专题片,其中商羊舞在中央电视台10套科教频道播放,得到了拍摄编导和拍摄人员的好评。

十一、对县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1102169号提案(关于在农村地县加强孝道文化建设的思考及建议)的答复

孙作梅委员您提出的《关于在农村地县加强孝道文化建设的思考及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面向基层,广泛宣传各镇(街)文化站采取发放致老年人慰问信、刊播敬老公益广告、张贴敬老宣传标语、发送敬老微(短)信、举办老年文艺汇演、评选敬老爱老助老典型等形式。县文旅局及下属各单位利用微信公众号及时的刊发孝亲敬老宣传活动,带头搞好宣传,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责任感,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浓厚氛围。

二、丰富活动形式,面向基层老人,将好事做到实处。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把统一组织活动和群众自发开展活动结合起来,把为老年人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作为重点,知忧解难,化风成俗;1、开展“温暖重阳”走访慰问演出活动。动员组织党员干部及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走访慰问活动,倾听老年人心声,关心老年人生活。各镇(街)文化站工作人员对辖区范围内和县养老中心的困难老年人进行走访慰问并为他们带去文艺演出和慰问品。举办了庆祝老年节活动,丰富了老年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2、开展孝老爱亲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社会树立孝亲敬老的榜样,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的提升;3、经常性开展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进一步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开展多彩文化活动,丰富少年精神世界本着让孩子在幼小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孝、悌、谨、信、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陶冶教育,坚持继承与发展、坚持正确引导、自我教育的原则,2019年起,举办了“传承经典,书香鄄城”公益读书会,以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国爱家情怀为初心,致力于推广精细阅读,提倡让阅读回归本身,精读熟思,潜心细品,读透读懂,坚持积累。已累计开展了190场,累计惠及8308人。

四、繁荣文艺创作近年来,我单位积极组织我县文艺院团、文化馆及社会文艺爱好者进行文艺创作,并结合县域特色,编排以孝道文化为主题的小戏小剧。经常性以孝道文化为主题开展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并多向村(社区)倾斜资源,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委员一直对我县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能多听到您的宝贵意见。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