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1726004495004C/2025-18252 | 分 类: | 媒体解读 |
发布机构: | 鄄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 2025 年 07 月 07 日 |
标 题: | 【媒体解读】鄄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鄄城县文物保护协调机制的通知 | 发布日期: | 2025 年 07 月 08 日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内容概述: | 【媒体解读】鄄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鄄城县文物保护协调机制的通知 | 效力状态: | 有效 |
- 索 引 号:11371726004495004C/2025-18252
- 分 类:媒体解读
- 发布机构:鄄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2025 年 07 月 07 日
- 标 题:【媒体解读】鄄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鄄城县文物保护协调机制的通知
- 发布日期:2025 年 07 月 08 日
- 内容概述:【媒体解读】鄄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鄄城县文物保护协调机制的通知
- 效力状态:有效
鄄城织密“大保护网络”:多部门联动守护黄河岸边的千年文明根脉
鄄城融媒体记者李博
近日,鄄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通知,宣布成立县级文物保护协调机制。这一系统性举措不仅是该县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关键实践,更标志着这座千年古县的文物保护工作,从“单一部门推进”迈入“多部门协同作战”的新阶段。
鄄城的文物保护,从来不止于守护“地方遗产”。作为黄河流域的千年古县,这里散落着尧王墓、孙膑故里、亿城寺遗址等众多文化遗存——它们是鄄城人代代相传的“文化根脉”,更是黄河文明从远古走向当代的“活态见证”。以往,文物保护多由文旅部门“单兵突进”,在面对城镇化建设中的文物勘察、乡村振兴里的遗存修缮等复杂问题时,常因权责交叉、资源分散陷入“力不从心”的困境。
此次成立的协调机制,正是瞄准这一痛点破局。机制构建起涵盖政府、宣传、文旅、公安、自然资源等20余个部门及17个镇街的“大保护网络”,由县政府副县长赵少林担任主任,县文化和旅游局(县文物局)牵头统筹,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更关键的是,它并非简单的“联席会议”,而是兼具政策落地、问题攻坚、监督考核的实战型平台:既会制定贴合鄄城实际的文物保护措施,定期研判盗掘、风化等安全风险,也会统筹推进文物修缮与活化利用,甚至通过宣传教育让“保护文物”成为全民共识。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成员岗位变动自行递补备案”的设计,从制度上避免了工作断档,彰显出“长效化守护”的思路。
在当前文物保护“系统治理”的大背景下,这一机制的建立更具现实针对性。随着城镇化加速与乡村振兴推进,“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协调”成为核心考题——多部门联动恰好提供了破题思路:重大项目建设前,自然资源、文旅部门可提前介入文物勘察,避免“开发式破坏”;日常巡查中,公安、镇街能与文旅部门形成合力,织密文物安全“防护网”;甚至在非遗传承与文物活化中,宣传部门可助力讲好“鄄城文物故事”,让千年遗存真正“活”在当代生活里。
未来,这一机制能否破解“文物修缮资金统筹”“偏远遗址日常管护”等具体难题?如何让尧王墓、孙膑故里等文化IP与旅游、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这座黄河岸边的千年古县,正用“协同作战”的方式,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写下新的探索,值得持续关注。
链接:https://iapp.juanchengrongmei.cn/share/YS0xNDEtNDA2MTIxMDA.html?cversion=2.0.0来源:鄄城融媒